孩童的正常情緒本來就有時開心跟低落,不必全當疾病看待。孩童的憂鬱情形跟大人略有不同,可能有下列情況:
【隨著情緒變化產生幻覺幻想】:
父母聽到孩童描述想像世界,或明明沒講過的話,孩童會指證歷歷說「明明有聽過這樣的話」。
【身體很多小毛病】:
抱怨這裡癢、那裡痛,看不出明顯病灶,醫生也說沒問題。這種身體抱怨的原因可能跟情緒相關。
【變得畏縮,自信降低】:
對原本不會害怕的事感到恐懼:怕黑、怕高、 不敢一個人睡、很多事情不敢講。不敢嘗試新的事情,如學習新遊戲或沒吃過的食物。
面對孩子低落情緒,家長除口頭安撫外還可以採取以下措施:
【多陪他玩】:在遊戲過程中,孩童透過遊戲表達情緒。與其直接表達,孩童更傾向於將內在世界用「表演」在故事裡。自己心情不 好,會在故事中安排主角心情悲傷。在塗鴉畫作裏,可能採用深層顏色像黑色、棕色。
父母在陪伴過程中擔任「見證者」角色,孩童認為被了解,將會恢復平靜。情緒的「表達」本身,往往比「解決壞心情」重要。
【給予口頭保證】:
孩童許多情緒是來自不安全感。對環境保持警戒是求生本能,不需全盤否定。父母對於這些不安全感的理解與接納,能協助孩童穩定情緒。
【共同承接壞心情】:
家長可全盤接受孩童的負面情緒,但很難全盤接受伴隨而來的行為:包括過度哭鬧、破壞、搗蛋等。可跟孩童約定「安全空間」,在固定時段裡孩童可在這安全空間(一個房間或場所)裡充分表達情緒。
家長在合理範圍內,以「陪伴但不干涉」為原則,以包容心態與孩子共同承接壞心情。不是急著消滅壞心情,也不是急著變回好心情。這在心理學術語上稱做「涵容」 (contain),是抽象但重要的療癒力量。
—
【請問醫生,我的孩子有問題嗎?:精神科醫生教你聽懂孩子的內心話 】作者/ 繪者:劉貞柏醫師,聯經出版。
博客來網路訂購資訊:
http://search.books.com.tw/exep/prod_search.php…